蓋萊·約瑟夫每天堅持和年輕人一起在世博園內工作
頭發(fā)雪白、留著小白胡子的一位75歲老人,每天堅持和20多歲的年輕人一起在世博園內工作,一忙就是十多個小時,絲毫沒有任何倦意。他就是匈牙利技術主管、75歲的設計師蓋萊·約瑟夫。更讓人稱奇的是,他先后擔任十二屆世博會的場館設計師、運營主管,在世博會運行150多年的歷史上也是一位非常讓人驚喜的經歷者。
普通木棍變身“舞蹈演員”
走進上海世博會匈牙利館,很有游客被眼前的場景給深深吸引住了: 800根 “從天而降”的木棍營造出一片神奇的 “森林”,隨著李斯特、柯達伊、巴托克、里蓋蒂、庫塔格以及厄特沃什彼得等人的眾多著名曲目的旋律,它們有節(jié)奏地上下起伏,表達作品的意境。這一壯麗的場景的幕后總負責就是匈牙利館的技術主管。
“這些木棍為何這么聽話?”蓋萊·約瑟夫揭秘道,這些木棍被倒掛在屋頂上,一根木棍都有一個線路連接在線路板上,分別由600個可以上下移動的閥門控制。蓋萊·約瑟夫等匈牙利的技術專家通過電腦控制閥門,讓這么看似普通的木棍成為一個個動作玲瓏的“舞蹈演員”,跟著音樂的旋律上上下下舞動著。
“除了每天控制場館內的各種設備,我還負責場館的保安和保潔工作!鄙w萊·約瑟夫介紹道,盡管自己是技術主管,他還會負責和場館運營有關的一切工作。客流高峰,館門口的保安會臨時參觀限流的措施;只要有空,他就會在場館內巡視,了解游客對場館的評價。
和世博會結下不解之緣
“早晨9:30到場館,提前準備半個小時后就開館迎接游客;晚上10:30閉館后,我們還會繼續(xù)開會,總結一天的工作,了解需要改進的工作。 ”提起在上海世博會工作的五個多月的經歷,蓋萊·約瑟夫他笑呵呵地說道,“盡管我不會說中文,我和場館的工作人員配合卻非常默契,只要我一擺手,他們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
談起2010年上海世博會,這是蓋萊·約瑟夫參加的第十二屆世博會。回憶起往年參加世博會的經歷,他一口氣報出了一串數字: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1964年美國紐約世博會,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爾世博會,1971年日本大阪世博會,1992年西班牙塞維利亞世博會,1992年意大利熱那亞世界會,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會,1986年加拿大溫哥華世博會,1982年美國諾克斯維爾世博會,1988年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世博會……這么多屆世博會上,蓋萊·約瑟夫都參與其中。
蓋萊·約瑟夫回憶道,1958年,年僅23歲的他就參加了布魯塞爾世博會,那時候他是一位工程師,他的身份是給世博展館畫工程設計圖。 “匈牙利館的外形像一個被倒置的船,通過很多柱子來支持。遠遠地看過去,非常像一座教堂。 ”最讓他感到自豪的是,他參與設計的1992年西班牙世博會匈牙利館,這個場館憑借獨特的外形而被作為永久性建筑保留。
在這十二屆參加世博會,蓋萊·約瑟夫的身份都是參展方,從最初的工程師,設計師,建筑師,到后來的組織方、運營方,蓋萊·約瑟夫笑稱自己和世博會結了大半輩子的緣分,參加了這么多次世博會,上海世博會是讓他最為震撼的,這一屆世博會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典范”。
將回國宣傳中國民間文化
“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第一次來到上海!鄙w萊·約瑟夫介紹道,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他發(fā)現這座城市和自己想象完全不一樣。
“世博會結束后,我非常想留在中國。 ”蓋萊·約瑟夫開心地說道,但是,自己年歲已高,即將要退休的他會選擇回自己的家鄉(xiāng)。 “回國后,我會主動做一位宣傳中國的民間文化大使。 ”蓋萊·約瑟夫開心地說,至今,他已經接到匈牙利多所大學、一些行業(yè)協會的邀請,向他們介紹上海世博會、上海城市特色、中國的發(fā)展狀況等。
“我手中有一份被涂滿各種標志的地圖,并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半年時間內走遍上海所有由匈牙利籍建筑師鄔達克設計的65幢匈牙利式建筑:大光明電影院、國際飯店……”蓋萊·約瑟夫告訴記者,回國后,他的第一場講座就是給布達佩斯建筑協會的建筑師介紹上海鄔達克建筑。鄔達克建筑分布在上海最繁華地段,被完好地保留至今,讓蓋萊·約瑟夫對上海、對中國增添很多好感. |